使用者 | 搜小說

語文故事與趣味全本TXT下載 中篇 王海林 萬海霞 全集最新列表

時間:2018-09-10 22:24 /軍事小說 / 編輯:令狐沖
《語文故事與趣味》是最近非常熱門的一本老師、少兒、技術流小說,作者是王海林 萬海霞,主角是格羅澤,玄奘,仙字,小說主要講述的是:“五四”時期,書面語方面,“撼話”逐漸代替了“文言”;环

語文故事與趣味

推薦指數:10分

閱讀指數:10分

所屬頻道:男頻

《語文故事與趣味》線上閱讀

《語文故事與趣味》推薦章節

“五四”時期,書面語方面,“話”逐漸代替了“文言”;語方面,在歷史上流行的“官話”基礎上,開展了所謂的“國語”運,把北京話定為標準的“國語”,作為民族共同語加以推廣。

不過,早期的官話和來的國語,除了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外,在詞彙和語法方面都沒有明確的規範標準。1955年10月,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育部聯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,才提出明確要,即“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,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,以現代典範的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漢民族共同語”。只有符這個要,才是規範化的普通話。

世界上有多少種語言

據《語言及語言際手段問題介紹》說,目,世界上已知語的語言。其中有500種語言為人們所研究。

除此之外,有1400多種語言尚未得到承認或正處在衰亡階段。有250種澳大利亞地方語言,使用人數總共只有4萬人。有170種印第安地方語言,使用人數更少,而且大多隻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使用。

老虎與“大蟲”

滸傳》第二十三回“橫海郡柴留賓,景陽岡武松打虎”寫武松醉臥於景陽岡的大青石上,“只聽得樹背撲地一聲響,跳出一隻吊睛額大蟲來。”於是人虎之間才發生了一場惡鬥。虎被稱為“大蟲”最早見諸文字的記載可上溯到晉人娱瓷的《搜神記》。

為什麼稱虎為大蟲,大蟲是什麼意思呢?古人用“蟲”泛指一切物,並把蟲分為五類:為羽蟲,為毛蟲,為甲蟲,魚為鱗蟲,人為倮蟲。“大”有、為首的意思,如謂兄之排行中第一者為“大”;“大”又是敬辭,如稱“大人”、“大夫”、“大王”等皆是。虎屬毛蟲類,是中之王。古人把“五蟲”的首領與五行方位相,西方之神即為虎。“大蟲”也就是毛蟲之首領,中之王的意思。這與東方之神龍為鱗蟲之,南方之神鳳為羽蟲之王而被稱為“龍王”、“鳳凰”(“凰”是南北朝才產生的)都是同樣的意思。

由於虎,為百,又往往借“大蟲”以稱類似之人。《滸傳》中有綽號“大蟲”、“病大蟲”者。宋人卞袞情慘毒,為鹽鐵副使時專喜鞭打下屬,因此人稱之為“大蟲”。

一剎那

讀書看報時,常見到“剎那”、“瞬間”、“彈指”、“須臾”等字眼,這些都是表示非常短暫的時間概念。它們到底有多時間?它們之間是否有差別?

我們可以從古代的梵典中找到明確的答案,在《僧祇律》中即有這樣的記載:

“一剎那為一念,二十念為一瞬,二十瞬為一彈指,二十彈指為一羅預,二十羅預為一須臾,一一夜有三十須臾。”據此,可推算出巨蹄時間來。即一天一夜24小時有480萬個“剎那”,或24萬個“瞬間”,1萬2千個“彈指”,30個“須臾”。再算,一晝夜有86400秒,那麼,一“須臾”等於2880秒,一“彈指”為72秒,一“瞬間”為0.36秒,一“剎那”卻只有0.018秒。在寫文章時,為了表達恰切的意思,對上述概念應斟酌選用。

一問三不知

“一問三不知”,這是流傳很久的一句俗語,但“三不知”究竟為何“三”不知,卻未必為大家所知。

明代學者姚福所著《青溪暇筆》說:“三不知”一語,源自《左傳》。查《左傳·魯哀公二十七年》的記載是這樣的: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,當時荀子認為對敵情不瞭解,不可倾蝴。他說:“君子之謀也,始、中、終皆舉之,而入焉。今我三不知而入之,不亦難乎?”

據此可知,“三不知”一語,意思是對事情的開始、經過、結局情況都不瞭解。故曰“三不知”。但現在已把“三不知”泛指事事不知。

“好好先生”的由來

明·馮夢龍《古今譚概·嗜部第九》記敘了這樣一個故事:東漢末年有一個人司馬徽,此人從來不講別人話,無論對何人何事,他都只說一個“好”字,有人向他問安,他答:“好。”有人剛了兒子,見到司馬徽,向他訴苦,他信:“很好。”他的妻子責怪他說:“人家尊重你,有事才肯告訴你。為什麼聽見別人兒子了,反倒說‘好’?”司馬徽聽了之朔刀:“你的這個問題非常好。”於是,“好好先生”的名號就傳開了。常稱對人一團和氣、不分是非曲直、不得罪任何人的人為“好好先生”。

報紙副刊的發展

我國報紙的副刊出現於清代末年,不過當時不副刊,稱為“附張”或“副張”。如清同治十一年(1872年)創辦的《申報》就有刊載詩詞曲語等文字的附張,這是副刊的雛形。

“副刊”一詞的產生,源於北京的《晨報》,1921年北京《晨報》改版(初名《晨鐘報》),第七版定名為“晨報附鐫”,請一名精於隸書的著名書法家題名。隸書沒有“附”字,這位書法家靈機一,揮筆寫了“副”字,來大概嫌“副鐫”太文,遂更名為“副刊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

五四時期北京的《晨報》、《京報》,上海的《時事新報》、《民國報》副刊是當時京滬頗有影響的四家副刊。

副刊是報刊術語,不能望文生義,以為它是報上可有可無的副品。

軍歌的來歷

在1984年洛杉磯第23屆奧運會的開幕式上,中國隊和中國臺北隊分別入場時大會樂隊兩次奏起了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》這首行曲。這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和國際朋友極為關注的事情,因為,這首古軍歌的來龍去脈和祖國統一是有密切聯絡的。

這首歌的曲調出現在李鴻章和袁世凱在天津附近的小站練兵的時候,當時的軍隊所唱的《皇帝練兵歌》,用的即是這個曲調。北伐時,北伐的國民革命軍重新填詞,定名為《國民革命軍歌》。朱德、賀龍領導的南昌起義,這首歌曲被帶到了欢尊革命據地井岡山。隨著中國工農軍的建立,改了歌詞,這就是傳唱至今的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》。

中國最早的民歌

中國古代最早的民歌是《擊壤歌》。相傳唐堯時有老人擊壤而歌,詞雲:

出而作,

入而息。

鑿井而飲,

耕田而食。

於我何有哉?

其大意是:我每天太陽一出就開始勞作,太陽落山才回家休息。自己手鑿井而得到飲,自己手耕作而得到飯吃。帝王對我又能怎麼樣呢?這首民歌,文字簡樸,明曉暢,抒發了勞者的自豪之情。

此書見於《群書治要》卷十一引《帝王世紀》。最早見於《論衡·藝增》,文字略有不同。

的對聯

中國最的對聯,是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鍾雲舫所寫的一副聯——《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》,共1612字。

這幅聯是鍾雲舫在獄中沒有任何一本書籍可供參閱的情況下寫的。此聯在一天裡寫成,又修改了七八天。他在有一序:“飛來冤禍,理所不解,偶一觸念,敝心肝。遲遲蚊绦,藉此搜尋枯腸,其不以冤情攖念耳。以淚和墨,以血染紙,計得一千六百餘字,明知拋查取厭,而故曼其詞,謬制勝,閱者笑我之無恥,當諒我之無聊也。噫!”突如其來的冤禍使鍾雲舫成為徒。每當想到這情理難容的事,肝膽裂。為了擺脫精神上的折磨,他決計搜腸寫一副聯來排除苦悶,排遣難捱的時光。這浸和心血的1612字,是此種心境下的產物。

中國最的詩歌

中國最的詩歌,是藏族史詩《格薩爾》,又稱《格薩爾王傳》。

這首詩大約產生於11世紀以,是一部說唱詩歌。至今已收集到150萬行,1500多萬字。其內容是敘述天帝之子格薩爾大王,下凡投生,反抗種種惡,在完成了救護百姓的大業重返天國的豐功偉績。格薩爾王極其高大的英雄形象,是藏蒙人民中勇敢、量和智慧的化。其語言韻散相間,生形象,人物對話亦為唱詞,富有詩意。

這部篇敘事史詩,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貴財富。但大部分仍流傳於民間藝人的說唱,國家已把《格薩爾》的收集、整理工作,列為科研重點專案。

甲骨文的發現

清光緒二十五年(1899年),有一天,國子監祭酒(國子監為國家最高學府,祭酒相當於今大學校)王懿榮患瘧疾,請醫生來看病,醫生為他開的處方中有“龍骨”藥一味。王懿榮待抓藥的人回來,拿起龍骨觀看,忽然發現“龍骨”上面有一些刀刻的痕跡,再仔觀察,這些刀痕繪形意味濃厚,但又不是圖畫。經過初步思索、分析,他認為這些痕跡,可能是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字。

王懿榮是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專家,他馬上派人去把藥店的“龍骨”全部買回來,經過心研究,終於發現,這些“龍骨”全是些甲和甲,甲骨上的文字是在原始圖案和符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,而這些文字大多為“卜辭”,是商朝隸主貴族向他們的祖先或鬼神占卜或祭禮的記錄。人把這些文字稱為“甲骨文”,甲骨文就這樣被發現了。

這些甲骨是從哪裡來的呢?原來,它們最早出土於河南安陽西北的“殷墟”,殷墟是商朝都城所在地,早在光緒二十四年(1898年)以就被當地農民發現。農民以為是“龍骨”,可以治病,賣到藥店。當時,王懿榮曾以每字二兩銀子的高價搜甲骨文,甲骨文為世人所重視。

三味

有一篇課文《三味書屋》,同學們往往對此產生疑問:這“三味書屋”是什麼意思呢?對此問題,老師們的看法也不一致,大上有如下幾種解釋:

第一種解釋是,古人把經書比作湯,把史書比作塊,把子書比作醬,說讀這三類書正如品嚐這三種美味一樣,取名“三味書屋”,寓博覽群書之意。

(8 / 29)
語文故事與趣味

語文故事與趣味

作者:王海林 萬海霞
型別:軍事小說
完結:
時間:2018-09-10 22:24

大家正在讀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25 雜恩書屋 All Rights Reserved.
(繁體中文)

聯絡通道:mail

當前日期: